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来自国内无线电管理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放弃了个人休息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他们从事着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很远却又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们在阖家欢聚的时刻默默奋战在为国家争取权益的国际会议最前线。他们,就是参加2012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2)的全体成员。
一个特殊的春节
正月十五晚上8点,WRC-12中国代表团的凌丽雯拍掉身上的雪花匆匆走进食堂,为还在会议中心工作的李国松打包了一份元宵,这已是李国松今天的第三场会。由于议题任务重,元宵节的晚上,参加WRC-12的中国代表团里还有十几名团员和李国松一样饿着肚子奋战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
事实上,这样紧张的节奏从半个月前就开始了。大年二十九的北京,普天同庆,万众欢腾,而在万里之外,中国代表团团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刘利华副部长在细雨中匆匆走在通往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小路上,似乎这天和工作日没什么两样。龙年零点,刘利华及其他在会议中心忙碌工作的团员以特殊的守夜方式度过了这一难忘的时刻。与此同时,另一批团员在前往日内瓦的飞机上迎接了龙年的到来。第二天早上,来不及倒时差,中国代表团成员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会议讨论当中。
对于中国代表团100余名团员来说,这无疑是个特殊的春节。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从大年初一大会开幕到正月二十六闭幕,他们将在会场度过紧张而又忙碌的26天。
没有硝烟的战场
对于无线电技术、应用涉及的领域来说,产业发展,必须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先行。尤其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日益紧张的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WRC-12对全球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并制定相关国际规则,将对各国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各无线电业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会议上同样不乏各国观点上的激烈交锋和国家利益的争夺,各国代表团都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为本国无线技术、应用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争取空间。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代表团所有成员同样全力奋战在为我国争取无线电频谱资源使用权益的第一线。
在战场上,指挥至关重要,决定着战斗的方向与成败。多碰头、多沟通,灵活开展工作是中国代表团制胜的法宝。为了准确判断形势,把握各国立场走向,代表团在会场设立了指挥部和每日简报制度,谢飞波副团长亲自坐镇指挥,代表团秘书组针对参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参会要求,积极与大会秘书处联系、沟通;针对我国遇到阻力较大的议题任务,代表团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参会各部门,灵活制定正确的参会策略,为我国顺利实现预案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在涉及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上,代表团制定了厚厚一本参会预案,根据各个国家在会上可能提出的观点和方案都进行了研究,准备了应对策略,赵晓东和葛侠分头在会下与其他国家逐个沟通,开展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引导各区域组织的意见向我方靠拢,确保了会议结果按我国预案目标走向发展。
文字与规则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磋商。中国代表团每一位成员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重大,时刻不敢懈怠。为了弄清所涉及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未来影响,来自广电总局科技司的曾庆军副司长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向代表团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晓阳、程粉红、李建欣负责的卫星规则议题内容最多、最为复杂,他们把几乎全部的休息时间都给了工作,连续三个周末在会场工作;在讨论最为激烈的关键时期,王堪林、来晓岚等团员连续几天没好好吃上一顿饭;甄芳洁作为大会编辑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对大会输出的中文翻译文稿把关,工作时间与大家相反,经常从下午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聂晶、张海燕(中科院)在完成自己负责的议题后,主动承担起其他议题的责任,本可以享受的轻松又变成了忙忙碌碌;程建军、张海燕(监测中心)在参与议题讨论的同时,还承担起了大量参会组织协调和秘书组工作;李建欣、刘斌、任红、丁家昕、谭海峰、刘卓然等人参与议题多,近一个月来几乎没有脱离过住所——会场“两点一线”;郎保真的母亲在他出发前生病住院,考虑到自己是中国提案负责人及议题亚太地区协调人,他还是坚持来到了会场……在WRC-12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成员们以责任与敬业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
“白宝书”与“绿宝书”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从团长到团员,中国代表团人手一本“白宝书”与“绿宝书”。在会场上、讨论中、沉思时,大家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
“必须严格按照预案的目标和要求开展工作,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整体利益。”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谢飞波告诉记者,“绿宝书”不可小视,它是我国的预案,是中国的立场,是前期潜心研究、协调国内各方的结果,是参会的指导原则,必须严格执行。
“白宝书”则是关于WRC-12决议和参考文件的小册子。代表团第四委员会负责人李建基本上书不离身:“这是一个制定国际条约的会议,我们必须学会用规则说话。”在某个议题上,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不符合规则为由反对我国的合理诉求。李建经过仔细求证,却认为我国的提案完全符合大会规则,部分国家在规则理解上有误差。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会议主席在会上明确提出:中国的提案并不违背规则。最终,在这一议题上,我国顶住压力实现了参会目标。
“熬”出来的胜利
WRC-12大会议题有33个,分议项有上百个。会议日程过半,已经开了几百次会议。当问到代表团第五委员会负责人黄颖如何应对如此大的工作量时,她告诉记者,没有别的方法,只有“熬”。
在中国代表团成员的字典里,“熬”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努力与坚持。
在WRC-12大会热火朝天地进行时,日内瓦迎来的是几十年不遇的严寒,最低温度达零下20度,大风吹过脸像刀割般疼,结冰的地面也分外湿滑。每天,中国代表团成员冒着风雪步行七八公里往返于会场与住所之间。为了圆满实现我国预案目标,大家在会上根据会议情况充分阐明我国观点,会下找相关国家积极沟通、争取支持,晚上翻阅当天发布的文件到深夜,为第二天参会作充分准备。由于会程紧、任务重,副团长谢飞波和黄颖、常若艇等不少团员生病发烧,但没有一人耽误一场会议。每个人都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坚守在自己所负责的议题岗位上。
大会第二周,各项议题进入了“持久战”阶段。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变得异常繁忙,每天夜会不断,周末会议也安排得满满当当。程建军、李建、黄颖、常若艇等几个委员会的负责人几乎全天长驻会场,晚上披星戴月回住所已是家常便饭。而与会场的热闹与繁忙形成鲜明相对比的是饭点时越来越冷清的住地食堂。由于大会议题任务重,中午和晚上的饭点甚至都安排满了会议,一天下来,中国代表团成员往往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在会场一个面包、一杯白水凑合解决。然而,饭点过后食堂又会重新热闹起来。每天晚上,简陋的食堂成了大家“开小会”的最佳场所。从会场回来的团员们互相交流最新情况,研判会议形势,商讨应对措施,很多重要的参会策略都诞生于这小小的餐桌。
中国代表团成员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会议进行到第三周,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会议进展基本按照我国预案进行。大家都说,只要议题进展一切顺利,哪怕辛苦点也高兴。
中国影响力逐渐彰显
WRC-12中国代表团成员有100余人,人数规模仅次于美国,为我国参与WRC会议历史上最大的一届。代表团副团长谢飞波告诉记者,史上最大的代表团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无线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是无线电应用大国,42种无线电业务在中国都有广泛的应用,我国通信产业规模和通信技术目前也居国际前列。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无线电通信专家队伍在成长,已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国际无线电频谱管理舞台上越来越活跃。
据了解,自2007年以来,我国大力推动无线电管理领域的专家进入国际电联管理层,至今输送了4名专家赴国际电联长期任职。与此同时,高晓阳、常若艇、朱洪波等一批卫星业务、频谱管理、电波传播等方面的专家也迅速成长起来,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今年我国推荐的6名专家更是担任了国际电联重要研究组的领导职位。在本届WRC会议上,中国提案有29个,且大多是技术性文稿,质量和数量都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中国专家在国际频谱管理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强,我国代表团在国际无线电管理会议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曾庆军和记者半开玩笑地说,以前开会比较“轻松”,带着耳朵来就行了。现在开会比以前累多了,因为到征求重要议题意见的时候,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都会看向中国。
中国专家在参与国际无线电管理活动中的表现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友善、合作、有能力的良好声誉,得到了国际电联管理层的赞赏。大会开始第三天,ITU-R 5B工作组的主席就找到谢飞波,表示希望从中国代表团内推荐一人作为下一任期的副主席协助其开展水上无线电业务相关工作。在刘利华副部长会见ITU无线电通信局主任RANCY先生时,RANCY说:“我相信,下一个APT(亚太电信组织)的主席应该来自于中国。”
2012年2月13日,WRC-12进入了决定性的第四周,会议日程更为紧张,中国代表团团员的任务更加繁重,会场上随时可见他们更为忙碌的身影。如果说WRC-12像一份考题,那么,中国代表团团员们正在用奉献与坚守继续努力书写维护国家利益的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