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9)上,各国代表就5G毫米波频谱使用达成共识:全球范围内将24.25 GHz-27.5 GHz、37 GHz-43.5 GHz、66 GHz-71 GHz 共14.75GHz带宽的频谱资源,标识用于5G及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MT)未来发展;在45.5GHz-47GHz频段,部分国家在脚注中标识用于IMT;在47.2GHz-48.2GHz频段,2区(美洲区)国家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在脚注中标识用于IMT。大量连续带宽的毫米波频谱资源将为5G技术在相应场景下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有效支撑,为5G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成熟奠定基础,从而加速全球5G系统部署和商用步伐。”我国代表团5G毫米波议题(1.13议题)主要负责人、manbetx新万博官网高级工程师王坦表示。
为5G 在毫米波频段寻找新增频谱资源是WRC-19大会重要议题之一,也是与会各国、各区域组织代表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相比以往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面向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沟通,5G开启的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在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云端、3D视频、远程医疗、虚拟和增强现实以及用于工业自动化的大规模机器对机器通信等领域,5G技术将与其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广泛应用。据国际电信联盟(ITU)预计,在2020 年至2030年期间,移动宽带数据流量将增加10至100倍,互联网上连接的设备数量在2025年将达到500亿台。
与中低频段(6GHz以下)相比,毫米波频段拥有大量连续可用的频谱资源,特别是在满足超高速率和超大带宽的热点通信需要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在毫米波频段还存在着卫星固定、卫星间、卫星地球探测(无源)、射电天文、固定等多种无线电业务。因此,在毫米波频段选择5G全球统一工作频段,确定5G与其他无线电业务的兼容性保护技术指标,将深刻影响各国5G战略部署政策以及全球5G毫米波产业发展的方向。
经过会上、会下无数次的交流、讨论、磋商以及折中的妥协,直到闭幕式的前一天晚上,大会才就该议题达成一致意见,确定24.25 GHz-27.5 GHz、37 GHz-43.5 GHz、66 GHz-71 GHz为5G全球统一工作频段。
其中,在24.25 GHz-27.5 GHz频段,为了促进5G技术应用和现有无线电业务协调发展,大会采取了“两步走”方案:最迟到2027年9月1日之前,考虑到5G毫米波产业的实现能力,5G系统带外辐射限值可以相对宽松;但2027年9月1日之后,5G系统带外限值必须采取严格限值,尽可能保护相同和相邻频段的卫星地球探测、射电天文现有无源无线电业务。同时,大会还请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相关研究组适时跟进国际移动通信(IMT)技术特征的变化,并持续评估这些变化可能对空间电台的影响,以在必要时采取行动。
在37 GHz-43.5 GHz频段,大会在该频段的划分表中加入了一个脚注:各区域和国家可以将整个频段或其中的一部分用于IMT,但要考虑到该频段卫星固定业务(FSS)应用可能。
在观点争论最为胶着的66GHz-71GHz频段,1区(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独联体国家)和3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率先达成统一,支持该频段标识用于5G。2区(美洲区)经过激烈的内部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加入脚注。至此,5G在该频段实现了全球统一标识。
此外,大会还在45.5GHz-47GHz和47.2GHz-48.2GHz频段形成了部分国家或区域脚注标识用于IMT。
其中,对于45.5GHz-47GHz频段,全球6大区域电信组织大多支持不修改《无线电规则》(NOC)。大会期间,只有部分非洲国家和少量欧洲、亚洲国家希望以脚注方式标识用于IMT。为了兼顾这些国家的诉求,并实现对卫星移动、卫星无线电导航、无线电导航等现有无线电业务的保护,大会最终形成了部分国家脚注标识,但在脚注中明确了多项保护现有业务的强限定。
而在47.2 GHz -48.2GHz,美国已在国内完成5G频率规划,并推动2区(美洲区)形成区域标识。大会期间,部分欧洲、亚洲国家对此频段产生了兴趣,但缺乏全球共识。最终,会议形成了最后决议:2区(美洲区)国家脚注标识用于IMT,东欧、阿拉伯、非洲和亚太部分国家也加入了该脚注。对于该频段内卫星固定等现有无线电业务,大会决定采用与37GHz-43.5GHz类似的保护措施。
在频率确定的同时,标准工作在同步推进。据悉, ITU-R负责IMT-2020或5G的有关工作组(WP5D)正在开展5G候选技术评估工作,确保现有候选技术能够满足5G网络的性能要求。评估工作将于2020年2月初完成,那也意味着全球5G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完结。届时,5G技术标准将支持5G所有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