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从北京亚运会到奥运会,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从APEC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从G20到金砖会晤、中非论坛……每一次盛会的圆满举办,每个重要历史时刻的背后,都有通信行业 “万无一失”的信息通信保障。
40年来,从地震到泥石流,从抗击特大洪灾到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每一个灾区人民拨出的平安电话,每一座狂风暴雨中挺立的铁塔,每一个在冰雪覆盖中坚守的基站,都是通信行业坚守的生命线。
40年来,我国通信业切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以高效的服务水平,为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重大活动有效运转提供了坚强保障,在突发灾难的紧要关头,通信人总是逆流而上,冲锋在前;在大事要事背后,通信行业如中流砥柱,勇担重任。
传承责任与精神
战争年代的红色通信兵曾立下赫赫战功。和平时期,应急通信是国家赋予通信行业的一项重要职责。从战备通信到应急通信,中国通信人传承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光荣传统,传承了忠诚勇敢、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品质。
在各种突发灾难与危机面前,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通信的时刻,通信人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力投身到救灾保通信的特殊战斗之中。“险情就是命令”“人在通信在”已成为通信业的行规,他们毫不迟疑,毫不退缩,毫无畏惧,冒着生命危险,流血流汗,争分夺秒为灾区人民架起了通信生命线。
在别人退出的危险地带,他们却冲上去,有的背负沉重的设备翻山越岭、紧急行军,有的在不可思议的气象和地理条件下冒险空降“信息孤岛”,有的在泥石流的威胁中抢修光缆,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抗震、抗洪救灾筑起了一条条“生命线”,哪里有通信需求,他们就不惜一切代价将通信延伸到哪里。通信业在各种灾难中也总是成为所有受灾行业及系统中最快抢通、最快恢复运转的基础设施行业,保障了救灾指挥和党政军、金融、电力等重要通信畅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神州大地上“盛事”连连。所有大事、要事背后,都离不开通信行业精湛而丰富的业务和服务支撑。随着信息通信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通信行业在这些大事及要事的保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次重大事件,通信保障的任务往往都是要求严、标准高、时间紧、工作量大,对参与保障的全体员工的政治素质、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万无一失”成为通信人时刻铭记的工作准则,一丝不苟、滴水不漏、精益求精成为奋战在重保一线通信人的真实写照。通信保障任务一刻不结束,他们就一刻不离开岗位,顾不上回家,顾不上换洗衣服,顾不上睡个囫囵觉。
长达数十天乃至半年的通信服务保障,背后是长达数年的艰苦准备。例如2008年奥运保障,从2001年萨马兰奇向世界宣布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之日起,我国电信运营商就开始积极跟踪,而从2005年正式组建奥运项目部,各个通信服务团队则全面展开了长达1000个日夜的拼搏与奋斗。
完善体系与机制
应急抢险通信是灾区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不容有失;国家盛事及社会大型活动中的通信保障事关大局,举足轻重。“第一时间、第一反应、第一质量”——这是对应急通信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应急通信体系与严格的应急通信机制,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未雨绸缪,才能在突发情况下守住通信生命线。按照“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的思路,我国通信保障工作从“应急”为主逐渐转为“预防”为主,高效精确的应急通信响应体系的建立,为救灾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灾害发生后的快速反应,对于救灾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我国通信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应急通信预案和响应机制,尤其是自动化报送系统的建立,为灾后第一时间掌握受灾情况提供了有力保障。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40分钟,三家电信运营企业精确到每一个基站的受灾情况就已经上报到工信部。
高效的救援离不开完备的指挥调度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国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基本确立,修订出台了《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和各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形成了由国家、地方政府专项预案和电信企业各类预案共同构成的应急通信预案体系,还建立了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协调联络机制,更重要的是建成了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形成了覆盖部、省、事发现场三级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专业化、成建制的保障队伍是“能打胜仗”的根本保障。我国通信业持续开展应急通信专家队伍建设,从“选”“用”“育”“留”等方面出发,实现应急通信专家化的建设目标。近年来,我国通信保障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在新成立了11支国家应急通信一类保障队伍后,我国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国的29支一类保障队伍,专业保障队伍日益壮大,工信部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对通信保障队伍的规范管理,打造了一支“能打胜仗”的专业队伍。
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也全面建设并完善自身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不断提升能力建设。
中国移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分水岭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自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开始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2014年提出应急通信2.0战略。从组织机构和人员、应急预案和演练、物资装备和手段三个方面,不断加强体系建设,形成横跨通信、物资、服务、综合四方面的“四横”部门间协同机制,同时将全国划分为六个大区,成立了31个省级公司应急通信局,形成贯穿总部-大区-省公司-地市公司-县公司五个层面的“五纵”区域协同保障机制。
中国电信应急通信已历练成“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天地一体、灵活机动”的卓越能力。全天候,也就是平时、急时、战时;全时段,即24小时待命,随时出发;全地域,即天空、陆地、海洋。
中国联通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预案体系化,演练常态化,人员专业化”的应急通信保障特色,建立了“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分类保障”的四位一体应急通信工作体系。
创新技术与应用
在重大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应急保障上,冲在最前面的不仅仅是可敬的保障人员,还有运营商的最新技术、最新装备。他们将每一次重大应急保障都当作最新式设备、最先进技术、最优质应用的练兵场。
重大事件的通信保障见证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北京建成以程控交换机为主要设备的网络,能提供简单的语音、传真、电传业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组建了全方位、全光缆、多业务的综合性宽带网络;在不久前的进博会上,5G、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根据提前防灾的思路,电信运营商对通信基础设施进行了创新,从而能有效抗击地震、洪灾、台风、冰雪等重大灾害。中国移动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创造性地进行了抗灾超级基站的大规模部署和统一建设,提高基站建设标准,在灾害多发地区每个县城建设1个超级基站,号称“震不垮的基站”。
为应对地面大面积移动通信基站被毁或电源传输中断情况,电信运营商近年来研发了无人机高空基站。在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中,这一“神器”首次在地震场景下得到应用,迅速抢通了九寨沟景区荷叶寨方圆30多平方公里受灾区域的通信信号。
在抢险救援中,许多灾害现场道路不通,应急通信车或设备无法进入。通信运营商不断创新设备,例如单人可携带的小型卫星站系统就能在这种场景发挥关键作用,而无人机应急保障也能发挥很大作用。
大数据在应急抢险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九寨沟地震中,一是通过确认受灾人员信息、灾区人员结构信息、人员迁移情况等,第一时间为政府现场救援和灾区人员疏导提供了有力依据。二是通过对基站的断站情况、业务量、业务质量进行统计与分析,对断站抢修的优先级进行了分级。三是进行信令分析,协助灾区人民开展寻亲工作。
这些“神器”只是近年来应急通信保障技术能力提升的冰山一角,越来越先进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成果经受住了重大活动的高标准要求和大灾大难的极端条件的考验。各种创新技术的应用,让通信保障如虎添翼,能够筑起更加坚实有力的通信保障“长城”!